今日行程:巴勒斯坦 / 伯利恆(聖誕教堂、聖母哺乳石穴、圍牆)
[巴勒斯坦大事記]
伯利恆,位於約旦河西岸地區,距離耶路撒冷僅10公里路程。今天的伯利恆之旅,我們依舊是以觀光客的心態來探訪這個區域。
隨著十九世紀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這個區域民族混雜、政治紛擾,猶太人及阿拉伯人的衝突持續存在著,直到現在。
來到這個地方,不提到一些歷史背景好像說不過去,簡單複習一下大事記(當然是參考維基百科):
(1) 19世紀:猶太人回歸潮湧現,對久居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產生排擠。
(2) 1920-1948年:英國託管巴勒斯坦地區,分別管理阿拉伯及猶太人區域。
(3) 1947年:猶太人如雪片般地湧入,衝突暴增,英國發現巴勒斯坦是個燙手山芋,決定丟給聯合國。聯合國提出了切西瓜方案,決定將巴勒斯坦地區切成兩半成立兩個獨立的國家分治,一邊給猶太人,一邊給阿拉伯人,且為了因應潛在的大批猶太移民,猶太人分到了比較大的領土。
(4) 1948年:以色列正式建國。
(5) 1948年:阿拉伯人不滿兩國分治的結論,中東戰爭(又稱以阿戰爭)爆發;阿拉伯宣戰。
(6) 1949年: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並且劃定新界線稱綠線(Green Line),即以色列多劃分了約旦河西岸23.5%的領域,約旦河西岸則由約旦統治,加薩走廊則歸於埃及。
*受到戰爭的紛擾,大批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難民)離開了這個他們長久居住的區域,以色利亦限制其不得再回到以色列統治區域,同時期,大批的以色列難民亦從阿拉伯地區大舉遷徙入以色列,使得人口結構劇烈改變。
(7)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於兩國邊境上動作頻繁,以色列先發制人發動了六日戰爭,控制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簽訂大衛營合約後歸返埃及)及戈蘭高地。
*此後又經歷了一段小規模戰爭及恐怖行動頻繁的紛擾階段。
(8) 1979年,簽署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後,以色列自西奈半島撤軍,且同意依照1949年綠線所劃定的範圍,允許巴勒斯坦取得自治權。
*此期間,巴勒斯坦及以色列之間的動亂仍不斷,風波並未因協定而完全平息。巴勒斯坦內部亦出現不同組織,主要有主張以外交及政治手段和平與以色列進行協議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另有其他認為應採取較激進行動的哈馬斯武裝團體。
(9) 1993年:簽訂奧斯陸協議,以色列總理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會面後達成的和平協議。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持續與以色列進行國土及獨立統治權的談判,複雜的種族背景,談判結果往往出現歧意而為有太大進展。雙方內部不同的聲音,和平及激進派的互相角力,亦使得這個區域時而安定時而混亂。
(10) 以色列為了有效遏止巴勒斯坦對於邊界地區居民所採取的恐怖攻擊活動,決定在界線築起高高的圍牆,圍牆的緩衝區並且侵蝕了部份巴勒斯坦地區的領土。
(11) 2003年:經美國斡旋而產生的和平路線圖出爐,內容中巴勒斯坦需極力加強安全統治阻止境內武裝恐怖行動的發生(主要多由位於加薩走廊的哈馬斯挑起動亂),而以色列人必須退出其屯墾區且撤除許多會侵害巴勒斯坦人權益之限制,然而巴勒斯坦首任被指派的總理阿巴斯因缺乏政治上及武力上的實權及民眾支持,在最後依舊下台了,在此時期雙方的動亂並沒有平歇。
(12) 迄今,許多和平的解決方式或不和平的武裝暴力仍時而發生。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以色列及巴勒斯坦仍陷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中。
如果想要輕鬆一點了解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也可以參考這個youtube影片。
[前往伯利恆]
從耶路撒冷坐上巴士,沒一瞬間其實就輕易來到了伯利恆。
[聖誕教堂 / Basilca of the Nativity]
巴勒斯坦地區雖然目前因以色列築起高聳的圍牆,在觀光及經濟上其實受到限制,但是每年仍有為數不少的觀光客前往,為這裡帶來不小的觀光財源,因為這裡有個對於基督教相當重要的聖地―聖誕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聖誕教堂不是聖誕老公公的故鄉,如果你是想要拜訪會送你禮物的聖誕老公公應該要去芬蘭,不要傻傻跑來伯利恆。
伯利恆的聖誕教堂,相傳聖母瑪利亞即在此處馬槽生下耶穌基督,因此亦有人將此教堂稱為馬槽教堂。巴勒斯坦於2011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員,而聖誕教堂及伯利恆地區更是剛出出爐的世界文化遺產,於2012年6月29日正式申遺成功,此舉也被美國及以色列認為是一種強化政治力的手段而大力抨擊。
==下了巴士後,根據背包客棧上網友精彩的圖文並茂路線圖,我們徒步前往了聖誕教堂。來到此沒有絲毫肅殺之氣,給我感覺有點像是安曼的舊城區。
==這就是聖誕教堂的"大"門,門之所以這麼小,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為了要表達在主之下的謙卑之意,另一種是說法據說是基督徒為了避免阿拉伯人騎兵的長驅直入,曾經把此門封閉,後來為了便利教徒們進出,遂又再開一個小門。
==聖誕教堂其實是經過多次毀壞後重建的,而據說在波斯人入侵時,因看到此教堂內的壁畫畫有穿著波斯服裝的「東方博士」於耶穌誕生前往祝賀之壁畫,才免遭破壞。
對宗教真的很不熟,我還google了一下東方博士究竟是誰...原來在耶穌誕生時,東方的占星師觀察到天空的異象(伯利恆之星),特地前往以色列祝賀猶太人新的王誕生的故事。
==這個擠滿人的聖龕下有一個「聖誕洞」,傳說耶穌出生的馬槽即在此,這裡有一個十四角的銀色星星,作為伯利恆之星的象徵。
==所有人都想要鑽下去摸一摸,對不是教徒而言的我們,人擠人的意義不大,因此我們在外面照張相就好囉。
==目前聖誕教堂其實除了教堂主體外,旁邊另有許多小教堂及修道院,分別由不同宗教派別所管理著,也是一個大融合的地區。
==這應該是屬於「光明燈」的一種吧。
[聖母哺乳石穴 / Chaple of Milk Grotto]
出了聖誕教堂後,繼續往教堂後方的小巷前去,準備前往聖母哺乳石穴(Chaple of Milk Grotto)。
==小巷的街景,有著微希臘風情。
==接著來到了聖母哺乳石穴,據說當初聖母帶著耶穌逃難時,來到此,石穴中湧出乳白色的牛奶,使得聖母瑪利亞得以餵哺耶穌。
==聖母聖子許願箱。
==依照故事,這時候聖母應該是把耶穌放在地上喝奶才是...
==無數的聖母聖子像。
我們結束了教堂巡禮後,我們打算沿著一條較為冷清的大路前往以巴的邊界。在這兒,如果想要輕鬆一點一覽伯利恆的景點,包下一台計程車最為方便,但是我們想去的兩個教堂以及伯利恆圍牆區,都是走路可達的地方,對我們而言,計程車是完全沒必要的奢侈花費。
[憤怒的巴勒斯坦司機]
路上我們碰到一個計程車司機,非常積極地慫恿我們包下他的車,我們以只想在教堂區看看的理由婉拒了他,司機不屈不撓,拿出精美的DM向我推薦其他伯利恆的景點(包含清真寺還有可看到伯利恆全景的觀景點),但我們還是不為所動,司機有些失落,並且帶著些許的憤怒向我們抱怨,同時依舊超級Push地希望我們可以包車幫幫他,司機說:「伯利恆不是只有基督教的教堂,為什麼觀光客來到這裡,除了教堂外對其他東西都不感興趣,所有人都只願意待在那個物價很高的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才是最需要被幫助的地區。」
與其說是抱怨,不如說是有些責怪我們,回顧一下巴勒斯坦地區的歷史,我雖然能理解他對於這種情況的無奈,但單純身為一個貧窮不想要包車的觀光客,我實在無法苟同他拿這種理由並且以些許責怪的語氣要求我包車,對於這樣的強迫推銷,我最終還是拒絕了。
[圈住巴勒斯坦的高聳圍牆]
司機如此憤愾,其實也不無原因,以色列為了防止巴勒斯坦的武裝攻擊,站在保護以色列人民的立場,在巴勒斯坦的邊境築起了一座高牆,高牆有效抑制了暴力行為,但同時在巴勒斯坦安居樂業的一般百姓們,在生活及經濟發展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原本賴以維生的旅遊業快速蕭條,巴勒斯坦的失業率高升;高牆也進一步吞噬了當初綠線以東的猶太人屯墾區,以一種竊佔的方式侵害當初歸為巴勒斯坦自治區的土地。
而巴勒斯坦人若要進入以色利,嚴密的檢查是少不了的,一些每天要到以色列工作的巴勒斯坦人,即便只是單純的農民,每天都要排上好久的隊伍等著檢查,日復一日,如同次等公民外被嚴密控制著進出。
高聳的圍牆,沒多少公尺就出現一個檢查哨,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及不同種族間的互相排他,才是隔起巴勒斯坦對於自由、政治經濟獨立的渴望最主要的藩籬。他們的聲音,在部份激進派武裝攻擊行動下,似乎還是難以被這個世界所聽到
(我承認是我個人不關心國際大事,以前一直以為巴勒斯坦人全部都是恐怖份子),巴勒斯坦人,藉由在圍牆上的塗鴉,希望終有一天能夠逃脫這受到種種限制的巴勒斯坦。
==圍牆上最有名的塗鴉作品即為英國塗鴉大師的作品,非常富有涵義,他的作品目前也有被作為明信片。
==當然也有一些是亂入的,這是Gift Shop的指示路標。
==在藩籬之後要如何剪斷藩籬。
我們繞了一大圈,慢慢步行至以色列的檢查站,檢查站外的司機愉悅地與我們打招呼,良善的人們,卻要因政治上的角力而受迫害,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到一種生活的方式,依舊認真努力。
鄉親們,別再以為巴勒斯坦全部都是恐怖份子了。
留言列表